4月7日至14日,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24级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产品设计专业全体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此次写生实践以“艺术思政”为主题,师生们走进金华诸葛八卦村、湖州博物馆、新市古镇、绍兴安昌古镇、杭州良渚博物院等地,在青石板巷与白墙黛瓦间,以画笔为媒对话千年文明,在艺术实践中淬炼精神品格,厚植家国情怀。
执笔为译:艺术实践中的文化浸润
“户外写生是从三维到二维的艰难翻译,更是从表象到精神的深度对话。”在诸葛八卦村,同学们俯身触摸斑驳的土墙,用嗅觉捕捉炊烟的余味,用笔尖记录老阿婆皱纹里的岁月故事。这种“浸入式”体验让艺术创作成为文化的载体,同学们在写生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温度。带队教师郑铁宏表示:“艺术不仅是技巧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通过写生,同学们与历史对话,增强了文化认同感。”
光影为界:艺术哲思与人生启迪
在新市古镇,瞬息万变的光影成为同学们艺术与人生的双重课堂。起初,许多学生因光线变化而手忙脚乱,但随着实践的深入,大家学会了快速捕捉核心特征、以简驭繁。“效率提高后,画面反而更有生命力。”一名学生感慨道。带队老师陈瑛指出:“这种在自然中锤炼的判断力与专注力,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法则,更是人生成长的启示。取舍之间,同学们学会了抓住本质,这正是思政教育的生动体现。”
新市古镇
学科共融:艺术思政的跨学科探索
在安昌古镇和良渚博物院,写生实践打破了学科壁垒。同学们结合建筑学知识分析古宅结构,用植物学与历史学视角诠释文物背后的文明密码。带队老师陈昊强调:“当代艺术教育需要让美学与科学、传统与现代共振。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正是‘艺术思政’的核心目标。”通过跨学科学习,同学们不仅提升了专业能力,更深刻理解了文化传承的多元价值。
丹青载道:行走的思政课厚植家国情怀
在湖州博物馆前,师生们围绕“艺术与传统”“美育与人生”等主题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思政讨论。陈昊老师表示:“美育不仅是技法训练,更是一种生命教育。希望同学们通过写生,在文化根脉中汲取力量,以审美境界超越困境,追求幸福人生。”同学们在写生中不仅记录了风景,更感悟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沃土生根:艺术思政点亮时代之光
此次写生之旅是我校艺术设计学院深化“行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实践。带队老师时少波指出:“户外写生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增强文化自信,在观察社会中培育责任担当。”同学们用画笔描绘的不仅是古镇风貌,更是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担当。让艺术教育扎根生活沃土,在笔墨丹青中书写新时代的美育答卷,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学生感悟:艺术与思政的双重收获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诸葛八卦村的写生让我明白,艺术不仅是表现美,更是传递文化。每一笔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良渚博物院的文物写生让我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用现代技术传承文化的决心。
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安昌古镇的建筑结构启发了我对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设计思考,这是一次艺术与思政的双重洗礼。
未来展望:深化艺术思政育人模式。
此次写生实践是我校艺术设计学院“艺术思政”育人理念的成功探索。未来艺术设计学院将继续深化“行走的思政课”育人模式,推动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文化使命的新时代艺术人才。
通过这场独特的艺术思政之旅,师生们不仅提升了专业素养,更在文化根脉的探寻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实现了艺术创作与思政教育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