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实施意见》提出,实施思政课程优选计划,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就要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不懈推进思政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一、建机制、强队伍,“双管齐下”筑牢思政课主阵地
高校要打造精品思政课、金牌思政课。一方面,需要坚持建立健全思政课精品化建设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健全学生评教访谈、督导组评价、教师互评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另一方面,坚持建强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建设名师工作室;制定符合思政课教师特点的职务职称评聘标准,设立思政课教师专项津贴和教学科研专项表彰,激发思政课教师队伍活力。在两大举措的持续推动下,浙江工商大学思政课建设成果显著。学校入选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课说浙江”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获评省级思政课和名师工作室 5 项,2 个项目获教育部思政精品立项。
二、搭平台、聚资源,“双轮驱动”建设卓越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发展程度、发展高度、发展成熟度是检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长期以来,浙商大始终坚持高标准打造卓越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方面,提供有力平台支持。持续加强浙江省宗教问题研究院等平台建设;高标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3个研究中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另一方面,提供优质资源支持。在建设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建设卓越大学的谋划中,均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学科领航计划,列出专项经费支持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出版理论专著等。2021 年,学校深化与省委宣传部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首批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三、亮特色、育新人,守好“红色根脉”彰显使命担当
学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守好“红色根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是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强化育人实效。结合浙商大建校 110周年,深度挖掘红色校史、红色浙商发展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2004 年视察学校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丰富思政课,建好马克思主义学科。二是跨学科整合优势资源,彰显使命担当。将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融入思政课,凝聚共识、引领风尚、激励奋斗,引领学生主动服务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
(转自3月25日《浙江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