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外国作家专题研究:“乌托邦”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22浏览次数:560


 20211119日上午,在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李艳梅老师的主持下,围绕着关键词乌托邦,由东语学院哲学系副主任陈郑双老师,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1级研究生和东语学院哲学系的同学们,做了一场深刻而生动的讲座。此次讲座在浙江工商大学图书馆五楼文库举办。

陈郑双博士,主要研究西方古代哲学和政治哲学。“乌托邦”(Utopia)一词出自托马斯·莫尔所著《乌托邦》一书,意为乌有之地,或最美好之地。陈老师带领同学们详细解读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表述方法,并由“乌托邦”一词着手,从“空想社会主义”、新的政治制度与教育性作品、泛“乌托邦”文学、反乌托邦思想四个方面,为解读《乌托邦》提供了四条路径。第一条路径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主义,此时的作品有《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等作品问世,它们强调“乌托邦”的空想性、批判私有制以及城市建设的重要性;第二条路径是以《论基督君主的教育》《君主论》《乌托邦》等作品为代表,重点表述的是为谋求更好的政治给出的新的政治设想;第三条路径以《乌托邦》《乌有乡消息》《希望的原理》三部作品为例,介绍了泛“乌托邦”文学的特点,关注作品中突出的幻想性,通过幻想的世界和经历,对现实进行批判;第四条路径是反乌托邦,它承接第三条路径,同时对第二条路径加以反思,以作品《美丽新世界》《1984》《我们》为例。

陈老师指出,乌托邦是一种政治理想,制度的确立是包含着价值观念。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摸索。价值观念可以达成一致,但是地域国情不同,政治制度的确立则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如英国走向了君主立宪制,法国确立了共和制,而美国独立后采取的是联邦制。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早已打破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进入到科学社会主义阶段。陈老师鼓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要发挥创新精神,树立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

陈郑双老师旁征博引,以生动、清晰的逻辑讲解给在座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思想盛宴,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同学们积极讨论并提出问题,陈郑双老师一一解答,并对同学们今后的治学提出了富于哲理的建议:做学问有时如同城堡,最近的路可能是最远的,也如同乌托邦,是我们不懈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