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余村是一个大的‘农场公园’,各个家庭农场就是景点,一个个景点串联成为一个村级景区,培育特色,百花齐放。”
听完安吉县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的讲解后,浙江工商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大二学生李琦连连惊叹于这个小村移步易景的别样风貌:“真不敢相信这个‘卖风景’的美丽乡村是从曾经‘卖石头’的村庄蜕变而来的。”
以余村和周边村镇此次科学应对疫情为切入点,从“两山”理论出发讲授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正是浙商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课说浙江”的新课题。最近,备课组6位教师就带着22名学生来到了余村。
为了上好这堂课,浙商大马院的教师们围绕余村的思政资源,向学生展现了“两山”理论的巨大价值及其实践成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来余村之前一直对这里的环境治理有疑问,现在终于明确了答案。”经济统计专业大二学生肖靖说。
理论教学中,教师吴太贵曾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过“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来到现场,他又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余村如何在“两山”理论的指引下,开辟新产业,开拓新市场,走出“绿富美”的新路子。
“课说浙江”是浙商大的一门思政课程,也是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行动专项成果的体现。这门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们对浙江历史与现实有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两山”理论就是课程的章节之一。
“思政课课堂要‘活’起来,就要让学生有兴趣、老师有挑战。让学生深入基层、亲身参与就是一个重要途径。”马院副院长李梦云说。大家带着这样的思路搭建起了“课说浙江”的课程体系。比如,在讲到“浙商精神”一节的时候,教师们会带着学生前往浙商博物馆,通过现场讲解,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浙商文化发展留下的痕迹,感受祖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时代变迁。
课程开始后,他们发现,课堂形式的变化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不少。“学生对一线的实例非常感兴趣,不少学生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进行追问。”马院教师夏金梅说,课前课后都有学生来找他们探讨,不停地追问,还会结合个人经历进行深度思考。
同时,学生们的各项能力也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例如,在余村的调研中,学生们除了认真聆听讲解,还需要设计和参与座谈、访谈,磨炼了调查研究的能力。“这是一个将课本知识再回炉精加工的过程,没有这样的历练,真的体会不到新农村建设中‘新’的内涵。”李琦表示。
开课至今不到一年,学生们跟着教师在“课说浙江”的课堂上走基层、访农户、游红船中不断成长,该课程也成为学校最热门的选修课之一 。“思政课教学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李梦云说,“让学生深入基层、亲身参与,这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
来源:http://www.zjjyb.cn/html/2020-07/06/content_27539.htm?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