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记校长谈课程思政丨浙江工商大学:构建“教学共同体”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时间:2021-12-20浏览次数:167


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  陈柳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共同体”建设,使教师真懂会教,让学生乐学活学,将立德树人贯彻到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解决教师真懂、会教的问题:聚焦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大难点

课程思政旨在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实施有机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基因式”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今年上半年在对14个专业20余位专业课教师的交流访谈中发现,部分专业课教师仍对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迷茫,不少系主任也不知道如何引导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亟待解决实现真懂、会教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是资源少。在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占80%,但在较多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不“饱满”。相对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较为丰富,理工农医类课程则相对短缺。如何挖掘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真懂会教”,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首要难点。

二是融入难。以特定学科领域知识为内核的专业课程有其固有的知识体系与发展范式,由于长期受“学科中心论”的影响,专业课教师在思想政治基础知识、思政教育教学技巧等方面有所欠缺,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上存在短板。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实现“深度真教”,而非“停留浅表”,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第二个难点。

三是评价难。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高校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明确了各类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目标。由于大部分目标均属于内隐性的课程目标,难以用传统的“分数”等量化指标来评价。如何以评促教,引领教师“会教”,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中面临的第三个难点。

二、解决学生乐学、活学的问题:提升学生获得感的三个抓手

课程思政的有效性最终需要落脚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体现于学生是否学得有体验、学得有触动,是否“乐于学”“灵活学”。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通过对意义世界的追问与知识的运用和转化,激励学生自发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对专业知识的探索,自觉地以专业知识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在二者追问互动中提升学习境界,做到乐学、活学。为此,需要优化课程设计、创新教学制度,建设一批惠及全校师生的样板课程。

一是形成鲜活生动的课堂教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应杜绝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标签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等做法,而根据学科专业差异,找准思想政治元素与专业学习的“契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专业课堂教学中鲜活生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实现“乐学”。

二是创新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与专业知识学习之间的“化学反应”。这种深层链接和契合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教学制度,让学生能够参与甚至影响课程思政的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的相生相长,实现“活学”。

三是建设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样板课程。要结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课程思政教学项目等培育申报工作,建设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并将这些样板课程以全校任选课、通识课、校际选修课等形式,向校内外各专业学生开放。同时,要通过样板课程的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经验,供校内外其他专业教师学习借鉴。

三、解决全校联动、联通的问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三条路径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绝不仅仅只是某个部门、某些教师的职责,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全校力量,统筹全部资源,校、院、系各级协同推进。要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制度供给与教师实践相结合,形成上下联动、双向联通的良好局面。

一是构建学校—院系—教师的联动机制。在学校层面,重发动宣传与制度供给,广泛凝聚共识,创新顶层设计,形成育人合力,打造系统联动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在院系层面,重课程优化与质量保障,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面对教师,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激励与分类培训,持续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内生动力与教学能力。为此,浙江工商大学探索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下设包括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在内的8个中心,统筹全校资源,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二是探索多元主体激励联通的动态课程思政评价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在推进高校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框架下,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开展课程思政评价改革。以学生有效学习为目标,构建管理部门、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互促互融的评价格局。以师生发展为导向,注重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发展评价。为此,浙江工商大学出台《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方案》,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确保课程思政评价与学校教育评价综合改革同向而行。修订《教师教学业绩考评办法》,将课程思想性、价值性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是各院系的年度综合考评、年度教学评价和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表”中突出“价值引领”评价指标。

三是善用治理资源与数字化工具。灵活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整合治理资源,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落实、联通配合机制,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揭榜挂帅制、赛马制、项目制等制度,以治理现代化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为此,浙江工商大学结合“数字高校”建设,着力构建“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打造课程思政“项目+名师+名课”体系,实施“一院一品”“院系联通”的课程思政建设举措,设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培育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与示范课程。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建好“教—学”共同体,真正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调动广大学生主动性,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来源:教育之江